您好,欢迎访问本站博客!登录后台查看权限
  •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,那么赶紧使用Ctrl+D 收藏吧
  •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!

甲骨文识字|在、睫

篆书作品 2022-07-12 982 次浏览 0个评论


【解字】

在:古文字中大多假借发音相近的“才”字表示介词“在”,如“(商亚古簋)”“(西周早期大盂鼎)”“(西周早期小臣□柄形器)”“(春秋秦公簋)”“(战国新郪虎符)”等。不过,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由“才”和“王”构成的“在”字,用作人名。因为古文字“王”和“士”在造字时都取像于斧钺之形,所以,到西周金文中“王”都被“士”取代,写作“(大盂鼎)”“(大盂鼎)”“(西周早期高卣)”“(西周早期启尊)”“(西周早期作册䰧卣)”“(西周早期中鼎)”“(西周中期燮簋)”等形。因此,学者以为,“在”字是在同音假借“才”字的基础上,又追加声符“士”而成的两声字。古文字学家季旭昇指出,“在”字在古文字中大多用作察、恤问等表示体察、慰问的意思,很少用作介词“在”。需要说明的是,古文字“士”与“土”在形体上有时比较接近,“在”字有写作“(中鼎)”“(西周早期中甗)”“(西周晚期晋侯苏钟)”“(春秋邾公孙班镈)”“(战国“品梠在”印《古玺汇编》0305)”“(战国“事□千在”印《古玺汇编》1856)”等形的情况,这一写法到王莾时期被写作“(西汉邾国故城遗址新莾铜方版铭文)”,“士”彻底被“土”取代,因此才有了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所说的“从土,才声”的错误。

【在字常见字形】


资料来源:《甲骨文常用字字典》

【解字】

睫:甲骨文“睫”字学者过去多释读为“眢(yuān)”,认为是一个“从目,夗声”的形声字。这个字形在商代金文中也有出现,写作“(商子辛䚇卣)”“(商乃孙罍)”“(商亚眢父己鼎)”。根据古文字学家陈剑研究,这个字的左侧半边(即)像眼睛旁边的睫毛之形,应该是“睫”字的表意初文。在用法上,过去多主张用作地名、祭名,陈剑以为读作“兼”,与“皆”“悉”等字意义相近。

此字后世不传,传抄战国古文中有“(《汗简》)”字,与西汉马王堆帛书“”字构形相类,应该是目前所见“睫”字较早的字形。但此字并非当时的正体字。许慎《说文解字》中就没有收“睫”字。但《说文解字》中收有“䀹(jié)”字,并解释说“目旁毛也”,与后世所说“睫”字义同。至迟到唐代,“睫”字正式取代“䀹”字成为正体字,但异体仍然大量存在,有形体错讹的“(武周阎基墓志)”“(龙龛手鉴)”“(龙龛手鉴)”,有更换形旁的“(集韵)”,有更换声旁的“(集韵)”“(龙龛手鉴)”“(龙龛手鉴)”,还有形旁、声旁均换的“(集韵)”“(集韵)”。

【睫字常见字形】


版权声明:以上图文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侵权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