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滋(749—818)[唐]字德深,陈郡汝南(今河南汝南)人。弱岁强学,以外兄道州刺史元结有重名,往来依焉。以处士荐授试校书郎。贞元(七八五至八o五)中拜中书侍郎平章事,嗣为剑南西川节度使。赠太子少保。工篆、籀书,雅有古法。元和八年(八一三)许孟容撰唐尚书省新修记,滋为篆额。又虢州刺史王颜撰唐轩辕铸鼎原铭,亦滋籀书。
王颜是唐代大诗人王维、宰相王缙的侄子。撰文并刻立了中国关于黄帝陵最早的碑刻《黄帝铸鼎原碑》、《中条道院碑》和太原王氏中药资料的《十八代租西晋王卓碑》
图为《中条山靖院道堂铭》拓片
《中条山靖院道堂铭》,碑原立于芮城县大王镇后坪村西山道院内,一九八二年因道院已毁,移至县博物馆碑廊内。唐贞元十四年(七九八)镌建。虢州刺史太原王颜撰,尚书右丞陈郡袁滋书。碑作立式,长方形,额高六十九公分,宽八十八公分,厚二十五公分;碑身高一百四十九公分,下宽八十二公分,上宽八十公分,厚二十五公分;龟座,高五十公分,宽一百五十公分,长一百三十五公分。额浮雕六螭首下垂,正中阳文篆“中条山靖院道堂铭”三行八字。碑文篆书,有方界格,行十九,满行三十六字,字径三公分,共六百四十七字。碑大体完好,唯右边缘稍有破泐。碑文叙述虢州刺史太原王颜,晚年以自己的官俸收入在中条山修建靖远道堂的概况,兼及王本人的籍贯迁徙等经历。碑之书者陈郡袁滋,据考系唐代工篆、隶书家,碑文全为小篆体,书法委婉圆转工力甚佳,为唐代篆书碑中之珍品。
碑文:
中条山靖院道堂铭并序 虢州刺史泰原王颜撰 尚书右丞陈郡袁滋书
山自昆仑横达于海者三,中条其首焉。地于天下特名为福者一十二,永乐其一焉。泰原王颜,字復元,十八代祖卓,晋司空河东泰守薨,会刘石二羯,陷泰原晋阳,遂葬桑泉县。至今子孙族焉,自古泰原乡也,公私谱谍因望河东今为河东王也,性无仁而乐山,心无德而希道,愿立靖兹嶺首终焉之志。
上十六年丙子岁,蓼自薹丞,恩除虢牧,出关而驰心□魏关,隔河而满目乡山。爱人之诚,力行素志,退身之所,追指前规,以己任之俸,市他山之柏,周月抡材,仍岁建堂矣。有时翠嶺之上,白云在下,稽首北向。右方岩而左五峰,临目存思,想虖玉皇而靓玄老也。每至八节令日,三元庆晨,圣真或降,挍定万兆,斯堂皇也,人间之阳寥焉。道士祈仙□游五岳,斯别靖也,方外之逆旅焉。行者饭胡麻,脯仙蓟而止之。居者服五耳,挹二景而待之。先是北上二十里,有古泰明观之遗迹,前即雷洞,道日隐天。国家投龙,道门投简观之,奉此其可废,大历末,故相韩公滉任地官也,见辟为倅知解县盐池,遂以池俸创復之,今以虢俸成就之,又□上帝之离宫,飞仙之逸域也,分其圻界,异县而邻观,则处乡靖惟爱,乐愿以此靖属洞辉观焉,以其上清打洞女道士韩凌虚、李意真,皆名显道门,德馨州裹,上法女道士姚悟真、姚惠性,皆休糧寒学,道隐无名,佥译二姚居之,咸韩李之所保举也。道德经曰:“浴神不死,经始立靖之由,实奉浴神之旨,旨宜铭也”予强言之,铭曰:
天受兹嶺,道诱其衷。道将俗反,人与天通。
蠲躁德本,浴神生宗。齐靖安卑,堂皇自崇。
欻如元化,豈曰人功。还丹方始,蘸籙期终。
厨烹芝菌,乐听松风。灯留夜景,相出晴空。
巽谷左壑,乾岗□重,平挹海日,雱邻洞宫。
有时云族,几处泉蒙。山光明晦,岚翠轻浓。
馥馥蘭畹,青青桂业。千岩雾罷,十室烟中。
隐匪绝俗,和而不同。贞元十四年岁在戊寅十二月景子朔二十五日庚子建。
版权声明:以上图文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侵权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