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解字】
徒:由“土”和“止”构成。“止”像一只脚;“土”像土块之形,在这里用来标注字音。后世文字或加“彳(chì)”,写作“(西周中期仲车父簋)”“(西周中期扬簋)”“(春秋仲白匜)”“(石鼓文)”“(战国包山楚简)”,或省“止”,写作“(春秋鲁司徒仲齐盨)”。《说文解字》:“徒,步行也。”后世文献除用作步行之义外,多借用于官职名“司徒”,金文或写作“司土”,是古代掌管土地和人民的官职。卜辞中用作徒步和人名,或读作“屠”。在六书中属于形声。
【徒字常见字形】
资料来源:《甲骨文常用字字典》
【解字】
步:由两个“止”构成。“止”像一只脚。仔细观察“步”字的两个“止”,上面的“止”大拇指在右侧,是左脚,下面的“止”大拇指在左侧,是右脚。合在一起表示行进时左右脚一前一后交替前行的意思。商代金文中“步”字更加形象,写作“(子步祖辛尊)”“(步父癸爵)”“(步爵)”。西周金文用抽象化的“止”代替图画型的“止”,写作“(西周晚期晋侯苏钟)”,为后世文字继承。战国文字或在两个脚之间增加“日”形,写作“(包山楚简)”,或将两只脚左右并列,写作“(中山王墓兆域图)”。“步”字由两只脚构成,所以表示左右两脚各跨一下为一步,这与今天跨出去一只脚为一步的标准不同。实际上,今天我们所说的一步在古代叫“跬”或“蹞(kuǐ)”,相当于古代的半步。荀子所说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”,跬步就是古代的半步,是计步的最小单位,这才能显示出“千里”的远,才能更深刻地表达一切从小事做起的道理。卜辞中用作行进、祭名和方国名。在六书中属于会意。
【步字常见字形】
资料来源:《甲骨文常用字字典》
版权声明:以上图文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侵权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