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解字】
圭:甲骨文“圭”字像玉圭之形。《说文解字》:“圭,瑞玉也,上圜(yuán)下方。公执桓圭九寸,侯执信圭,伯执躬圭,皆七寸,子执谷璧,男执蒲璧,皆五寸,以封诸侯。”卜辞中用其本义,是用于祭祀的玉器。在六书中属于象形。
《说文解字》解释“圭”字构形时还说“从重土”,这与出土古文字是相合的。如“(西周中期师遽方彝)”“
(西周晚期多友鼎)”“
(毛公鼎)”“
(战国秦骃玉牍)”“
(上博楚简)”“
(温县盟书)”等,为《说文解字》所收小篆字形(
)所继承。战国文字还有写作“
(上博楚简)”“
(郭店楚简)”“
(新蔡楚简)”等,与《说文解字》所收古文字形(
)相同。
【圭字常见字形】
资料来源:《甲骨文常用字字典》
【解字】
臬:甲骨文“臬”字由“自”和“木”构成。《说文解字》:“臬,射准的也。”也就是箭靶子的靶心。学者认为,古人立木竿作为箭靶,高度与人的身高差不多,靶心的位置像人的鼻子一样,位于面部的中央。所以,以“自”和“木”组合起来构成表示靶心之义的“臬”字。也有学者认为“臬”是古代测日影用的竿子,还学者认为像古代竖在大门中央的短木,是“闑”的早期字形。卜辞中用为地名(也有学者认为是人名)。在六书中属于会意。
“臬”字目前不见于两周文字。张家山西汉简“臬”字写作“”,与甲骨文构形相同,为《说文解字》所收小篆字形(
)继承,并一直发展至今。
【臬字常见字形】
资料来源:《甲骨文常用字字典》
版权声明:以上图文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侵权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