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解字】
寝:甲骨文“寝”字多由“宀(mián)”和“帚(zhǒu)”构成,有时将“帚”换为像床一样的“爿(pán)”。或在“帚”侧加“又”,用作声符。本义指睡觉,引申为睡觉的地方。卜辞中用作人名、地名或寝宫名。在六书中属于会意或形声。
先秦古文字“寝”字多与甲骨文一脉相承,写作“(商寝鱼簋)”“(西周师遽方彝)”“(春秋秦景公石磬)”等,或加“又”,写作“(商寝玄爵)”,与《说文解字》所收籀文字形()相合。有时在常见字形的基础上加“爿”,写作“(西周中期鼎)”“(战国曾侯乙戈)”“(包山楚简)”,后世字形作“(东汉衡方碑)”,规范作“寝”。或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个人的形象,写作“(春秋听盂)”,与《说文解字》“㝲”字的小篆字形()相合。《说文解字》说,“寑,卧也。”“㝲,病卧也。”这两个字后世都写作“寝”,但表达的意思不同,一个是单纯的睡觉,另一个表示病的起不来床了。战国文字有时省去“宀”形,写作“(包山楚简)”,还有的添加“氵”旁,写作“(雍工敃壶)”“(工师初壶)”,说明当时的文字字形并不固定。
【寝字常见字形】
资料来源:《甲骨文常用字字典》
【解字】
息:甲骨文“息”字上面像鼻子之形,是自已的“自”,下面像气息出入之形。《说文解字》说,“息,喘也。”“喘,疾息也”,本义表示气息出入鼻孔。卜辞中多用作国族名。在六书中属于会意。
商周金文承袭甲骨文字形,写作“(商息鼎)”“(息乙觚)”“(息鼎)”“(息尊)”“(西周早期微簋)”“(息父丁鼎)”等。春秋战国文字把下方的笔画形近类化为“心”,写作“(中山王壶)”“(代相吏微剑)”“(代相乐铍)”“(黑漆木棋局)”“(‘事息’印)”“(‘石息’印)”等,为《说文解字》所收小篆字形()所继承,也可以看作从自心声的形声字。
【息字常见字形】
资料来源:《甲骨文常用字字典》
资料提供|李振洲、徐兆强
图文编辑|杨军辉